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
关于印发《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的通知
各系、处(室、部、中心):
根据“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经2021年第15次院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将《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1. 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2.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
2021年7月13日
附件1
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
“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成长、成业、成型的重要时期,学校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文艺工作方针和政策,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文化强国和文化强市重大战略部署,遵循国家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积极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利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基本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校舍建设持续投用,新增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重庆市三峡非遗传承交流展示基地、校地合作24小时图书馆建成投用,市级重大项目――学生宿舍D栋开工建设,满足在校生8000人规模的教学、学习和生活条件。新增事业人员周转编制200个,招录、调入事业编制人员156名,多名教师入选市级骨干教师、市级文化系统“青年优才”、市“双师双千”交流计划。通过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53221”教师队伍培养工程、设立创新团队培养专项资金等内培机制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学校专任教师副高级以上职称占比2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比70%以上,持续有效补充学校师资的数量刚需和结构优化,办学条件满足持续发展之需。
——人才培养成效稳步提升。逐步形成艺术表演、艺术设计、文化和旅游服务、文化传播、学前与艺术教育专业群发展格局。招生就业进出两旺,年招生人数达1800人,报到率90%以上,就业率居全市前列。获教育部认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获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三部委认定的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获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认定的骨干专业2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主持建成文化部地方文化共享工程全民艺术普及—慕课资源建设项目1个,建设市级重点骨干专业3个、实训基地3个、市级教学资源库3个、双基地2个。建成市级文旅融合人才项目教学创新团队4个,团队成员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4项、市级教学成果奖2项。教师获中国音乐金钟奖、重庆市声乐比赛、舞蹈比赛等市级及以上荣誉500余项。牵头组建重庆文旅(广电)职教集团。
——管理结构体系日渐规范。以学校章程为核心,党的建设、干部人才队伍、纪检监察及教育教学、科研创新、校企合作、后勤保障、安全稳定、巡察监督等板块的规章制度不断建立健全。按照市委编办批复调整设置内设机构21个,设立基层党组织29个,积极发挥师德师风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工会、教代会在办学治学中的促进作用。狠抓全面从严治党和基层党建工作落实,严密组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四史”学习,深入开展“八个方面专项整治”和“师德师风专项整治”,把巡视反馈问题整改作为提升学校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积极构建“两学一做”长效机制,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贯彻、上级有关办学治校的政策要求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社会服务效能有力彰显。积极服务文化强市重大战略,实施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承接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等全国、省市级演出活动百余场,圆满完成国庆70周年《魅力重庆》彩车游行任务获市委办公厅表彰。高质量完成两江新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晚会、文化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服务项目,参加首届山水重庆夜景文化节暨秋冬文化旅游惠民演出2场获市文旅委通报表扬,印象武隆、烽烟三国生产性实训项目获良好社会效益。培训人才达万余人次,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达15万人次,连续三年获评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优秀单位。连续8年承办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组织工作,获批重庆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新职业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机构和重庆市学分银行试点单位。 把教育扶贫、文化扶贫项目化,为贫困区县专招杂技演员和公费师范生,扶贫话剧《花开无声》、扶贫文创产品深受群众喜好,学校被市文化旅游委评为脱贫攻坚先进单位。
——现代治理体系未有效形成。内部治理结构还不完善,适应新时代、新任务的现代大学制度尚不完备;高职教育理念转变还有差距,体现在高等性、职业性的路径探索还有差距,管理队伍适应高职办学的管理和服务理念有待强化,管理、运行、监督、考核等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还有差距。
——内涵式发展还有较大差距。学校办学积淀还不够深厚,缺少特色品牌、典型经验和有影响力的文化标志符号;教师成长和学生培养目标、路径还不够清晰,教学改革举措、成果不明显,产教深度融合格局尚未形成,校企合作深度、广度不够,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升;师资基础较为薄弱,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创新发展有差距,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全员质量文化的理念共识不够,在组织机构设置、体制机制健全、配套制度完善上起步晚;习惯于用传统的方法手段抓工作,现代质量保证意识的强化实化、新的质保制度落实落地、把质保要求植根学校治理的方方面面还有较大差距。
——基本建设与学校规模发展不相匹配。校区校舍、教育教学设施等不能适应学校扩容提质和长远发展需要,实训楼、室内体育馆、图书馆等配套设施尚未到位;智慧校园建设相对滞后,数据治理能力、智能化教学、智慧管理与服务不能满足持续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国家战略为学校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撑。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九部门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明确了目标、路径和方法步骤。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职业技术教育作出了“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普职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点要求。2021年4月,中央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为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重庆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必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把重庆建设成为教育强市。“十四五”期间,重庆市将与教育部共同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省域试点,重庆职业教育发展新的历史机遇期为学校彰显办学自信、专业自信,建设西部文化人才培养高地的创造了政策环境。
——文化强国战略为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和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是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会事业发展将加快构建文化和旅游新业态,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为学校强化办学自信和专业自信,切实履行时代使命和办学担当,助力文化强国战略、助推地方文化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殷殷嘱托和中央关于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为重庆文化艺术事业的腾飞提供了营养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是进一步发展重庆文化艺术事业以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位文化需求的现实课题和紧迫任务。2020年10月,中央制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将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为重庆文化艺术事业加速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为学校主动对接新兴服务业、深化产教融合办学、服务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发展环境支撑。
——重庆文化艺术类高职教育滞后市内外高职发展约10余年。学校先后错过“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的建设机遇期,十三五期间,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尚未完全成型。在国家职教二十条发布、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出台,新一轮“双高”创建的“十四五”时期,对标国家双高计划,要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学校面临严峻的竞争与挑战。
——学校办学积淀不够,发展基础和竞争力比较优势偏弱。学校高职教学办学8年,办学理念上彰显类型特色、办学特色还不够鲜明,主动服务重庆文旅融合、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拓展“一带一路”共建共享共赢成果不足。学校办学效果和育人成效服务高品质发展有一定距离,校企合作深度、广度上探索不足,校企“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待深化,产业学院建设尚未起步,离职业教育适应性要求还有距离。而国家“双高”背景下重点支持办学基础好、专业建设强的院校,学校处于劣势地位,只有通过打造优势、特色专业,赢得政策支持提升竞争力,才能实现从大到强的发展。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四个自信”坚定教育自信,以文化自信坚守教育自觉,以办学自信彰显类型特色,以专业自信彰显办学特色,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构建“成人之教、成学之教、成业之教、成己之教、幸福之教”的艺术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坚持党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工作,强化办学定位,优化类型定位,加强政治保证、组织保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文艺工作者。
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立足新发展阶段,服务新发展格局,抢抓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重大政策机遇,主动融入“一区两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深化现代治理、育人方式、教育评价、招生就业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强艺术职业教育校地合作、校校合作,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式,探索艺术职业教育“走出去”战略,推动形成双主体育人机制和多元、开放、融合的办学格局,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艺术职业教育体系。
以“四大工程”“三项计划”“五项行动”为主要发展举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以党建“双领”计划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双高”创建为总体目标,以提质培优三年行动计划为路径,以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为抓手,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供给结构,强化专业群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增强艺术职业教育适应性和服务力。
到2025年,学校治理体系健全完善,办学水平明显提升,“五性合一”特色育人模式逐步凸显,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力争建成市级高水平学校,力争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立项入选,成为服务重庆职业教育创新高地建设新名片,综合实力进入全国艺术职业院校第一方阵。
到2035年,学校办学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教育现代化程度明显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增强,学校竞争力、影响力显著提升,中高本贯通培养取得成效,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形成,力争建设成为国家高水平职业院校。
——健全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启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着力推动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学校成为艺术职业教育领域标准开发的翘楚、全国艺术类高职院校现代治理的典范。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艺术设计等1-2个市级高水平专业群,努力打造成为西部技能技艺型文化艺术人才培养高地、服务区域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先锋,建成市级高水平学校。
——坚持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和价值引领,引导广大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学校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党员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发挥巡视巡察政治监督作用,不断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夯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对标“打造特色鲜明、办学严谨、知行合一、求实创新的文化艺术人才培养高地”的办学目标,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学校党委在产教融合办学、专业建设服务产业、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谋大局、促新局,推动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提升。
——坚持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健全完善学校党委、二级院系党组织、基层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的组织体系,选优配强党务干部、统战干部、宣传骨干、思想政治课教师、心理学教师和辅导员工作队伍,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完备干部培养培训、实践锻炼、管理监督、选拔考核等工作机制。深入实施“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坚持示范引领、以点带面、分级建设、整体推进,抓好国家级、市级、校级党建“双创”三级培育创建,优先培育市级双高专业群所在党组织为市级标杆院系、样板支部、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到2025年市级党建“双创”培育单位2-3个,争创国家级党建“双创”培育单位1个。
——坚持党风带“三风”建设。加强师生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在党的精神谱系中深挖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优良党风,以党风带“崇善自信,笃学博雅”的校风、“培德授业,传承创新”的教风、“诚实严谨,勤思善为”的学风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校内引导师生党员“亮身份、树形象、做奉献”,校外深化拓展校企协作育人平台,凝练基层党建典型案例3-5项,推进党建成果、典型经验进课堂、进宿舍(社团)、进社区(乡村)、进企业。
——坚持党建带团建群建。坚持组织联建、工作联动、资源整合,建设党团共建、思政共建、统战共建平台20个,与社区、街道共建精神文明实践中心3-5个。推动党建活动与工会活动联动、党建创优与群团创特相融,牵头承办重庆市大学生“校园之春”文化艺术体育系列活动、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全市团干部比武、艺术技能竞赛等活动,引领师生在大型活动志愿服务中长见识、提能力。到2025年,打造“重艺青春制造”为市级学生活动品牌,争创国家级先进团学组织1个、市级先进团学组织3个,市级辅导员年度人物、优秀辅导员、优秀思政工作者、模范职工之家、三八红旗手(集体)、巾帼文明岗(建功标兵)3-5人。
——坚持凝练党建特色品牌。用好学校办学积淀和重庆红色文化资源,持续深化“一系一品”“一支部一特色”党建品牌,实施“党建+思政教育”“党建+艺术创作”“党建+舞台展演”“党建+文化服务”特色项目,设立“重艺工坊”“重艺舞台”实践站,创编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经典剧目,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到2025年力争国家级党建与思政改革创新研究项目立项1个、市级立项3个。
专栏1.强基固本工程重点任务
——推进党建“双创”培育:抓好国家级、市级、校级党建“双创”三级培育创建,建设市级党建“双创”培育单位2-3个,争创国家级党建“双创”培育单位1个。 ——推进党风带“三风”建设:凝练基层党建典型案例3-5项,推进党建成果、典型经验进课堂、进宿舍(社团)、进社区(乡村)、进企业。 ——推进党建带团建群建:建设党团共建、思政共建、统战共建平台20个,与社区、街道共建精神文明实践中心3-5个,牵头大型赛事活动,争创国家级先进团学组织1个、市级先进团学组织3个,先进典型个人3-5人。 ——打造党建特色品牌:持续深化“一系一品”“一支部一特色”党建品牌,力争国家级党建与思政改革创新研究项目立项1个、市级立项3个。 |
——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思政课程群建设,推进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培育一支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创新团队。搭建思政教师发展平台,校内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引进高层次人才,凝聚骨干教师打造教学研究团队,提升思政研究水平;校外联合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等合作建立本校思政教师红色研修基地。实施思政名师培育计划,积极培育市级以上思政课程名师,打造示范课堂和教学创新团队。实施思政教师能力提升培训计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专题实践研修、教育部“周末理论大讲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专题培训、市级岗前培训、示范课培训、骨干研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技能大赛等为载体系统开展培训,着力提升教师政治素质与教学能力。开展“教学大比武”和“党员示范课”等教学比赛。
——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充分挖掘重庆红色革命文化和红岩文化资源,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建设思政课程教学案例资源库。高标准建设思政课程体系,将教材体系转化为符合学校学生实际成长需要的教案体系,建立完善集体备课机制,修订课程标准、统一教案和课件、创新课程实践项目、修订课程考核评价方案。实施教学质量提升行动,开展思政课质量教学督导。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强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教学,培育学院思政示范课堂活动,定期举办思政课教学大赛或展示活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五个一”工程建设,建设一批示范课程、一批教学名师(团队)、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和一批教学实践育人基地、一批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一批具有重艺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形成“系系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体系。加强实践育人研究,与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等合作,深化红岩精神研究,创新革命文化传承方式,通过微课、慕课制作、VR/AR展示、云教材编制等活化红色革命文化传承形态。加强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推进“四史”教育与“红岩精神进校园”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在红色文化主题实践教育基地的沉浸式体验中增强红色实践铸魂实效。打造实践育人品牌,依托巴渝红色文化、红岩精神,推动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相结合。以“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学成果展”为载体,创建出有地域、学校、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品牌。
专栏2. 红色基因工程重点任务
——打造课程思政“五个一”建设工程:打造1个市级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团队、2门市级思政课程示范课程、3门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名市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7个市级以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个市级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基地、7个市级以上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建设思政教师红色研修基地:联合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等合作建立思政教师红色研修基地1个。 ——建设思政课程教学案例资源库:充分挖掘重庆红色革命文化和红岩文化资源,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建设市级以上思政课程教学案例1个。 |
——强工作体系,全员育人,建育人主渠道。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运行机制,统筹学校“三全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规划实施和监督检查。聚焦育人环节和育人场所,覆盖全方位育人空间场域,明确思政队伍、管理干部、教研人员等主体育人职责,打造“一部门一阵地、一院系一平台”的全员育人格局,建立一批校地校企战略合作联盟、校外育人基地,完善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两补充、两促进”育人体系,构建纵向到边、横向到底、立体交融的工作闭环,激发全员育人主体活力。
——强内涵特色,全方位育人,创一系一精品。围绕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结合学校育人理念和专业特色,以组织育人、管理育人成就“成人之教”,课程育人、科研育人成就“成学之教”,实践育人、服务育人成就“成业之教”,网络育人、心理育人成就“成己之教”,文化育人、资助育人成就“幸福之教”,激发二级院系选好育人载体,建设育人矩阵,重点依托文化艺术育人项目、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激发育人功能,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融入育人全方位。培育一批校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典型案例,到2025年,力争市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校、试点院系和精品项目立项建1-2个。
——强评价考核,全过程育人,树育人典范。聚焦育人功能,把“三全育人”推进落实情况作为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融合考核重要指标,梳理教学、科研(创作)、管理、服务、辅导员、实习实训六类岗位育人职责,推动育人职责纳入职称评聘、绩效分配体系,着力将育人责任压实到学校各岗位,选树一批校级“三全育人”先进典型。
专栏3. 三全育人工程重点任务
——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打造“一部门一阵地、一院系一平台”的全员育人格局,建立一批校地校企战略合作联盟、校外育人基地。 ——抓实“三全育人”内涵特色:建设育人矩阵,培育一批校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典型案例,到2025年,力争市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校、试点院系和精品项目立项建1-2个。 ——加强“三全育人”评价考核:推动育人职责纳入职称评聘、绩效分配体系,选树一批校级“三全育人”先进典型。 |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施系列条件改善、服务升级、规划筹备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建设新校区,场馆功能齐全,逐步建设职业本科专业办学所必需的产教融合实践平台、教学实训场所和顶岗实习基地,满足职教本科专业试点办学基本条件。到2025年,校园占地面积不低于800亩,生均占地面积高于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规划增加15万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大于30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大于30平方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高于8000元,生均图书不低于100册。
——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对接国家和重庆文化产业、新兴服务业设置专业,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群、艺术设计专业群、表演艺术专业群、艺术教育专业群、传播与策划专业群、旅游管理专业群6大专业群,建有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群)结构总体合理。师资队伍配备充足,专、兼职配比合理。双师型教师占比50%,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占比高于30%。到2025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8000人以上。
——办学成效显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职业标准、生产过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融合程度高,教学科研成果丰富,服务重庆文旅融合作用突出,学校创新特色明显,类型特色彰显,社会美誉度高。到2025年,建成市级“双水平”专业群1-2个,市级以上高水平成果20项以上。
专栏4. 扩容提质工程重点任务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到2025年,校园占地面积不低于800亩,总建筑面积规划增加15万平方米。 ——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到2025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8000人以上。 ——办学成效显著:到2025年,建成市级“双水平”专业群1-2个,市级以上高水平成果20项以上。 |
——推动提质培优,促进标志性成果培育。以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双高”创建为目标,全面推动提质培优任务行动落实。根据学校承接的重庆市 34 项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任务(项目),按照“1+4+N”(“1”为立德树人任务、“4”为专业建设、“三教”改革、产教融合、教学成果任务;“N”为自选任务)模式完成“一系一策”工作实施方案,各职能部门按照“1+X”方案(“1”为学校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总方案,“X” 为创建“双高”行动计划、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等 25 个专项方案)推进各项牵头工作任务(项目)落实。通过建设,力争在立德树人、产教融合、“三教”改革攻坚行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治理能力提升、实施服务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 34 个任务(项目)建设上取得标志性成果突破。
——强化标准建设,推进专业群高水平发展。以标准建设助推专业群高质量发展,将国家教学标准等系列专业标准贯穿至建设全过程,积极参与研制国家专业标准;以专业、课程认证为抓手,对标优质专业、高水平专业认证标准,积极推进专业课程自评自建。深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构建专业群共享人才培养模式与群内专业多元化特色培养模式。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学演赛结合·创传服融合”、艺术设计专业群“三联·三融·四平台”、表演艺术类专业群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技艺技能人才贯通培养改革试点,以音乐表演、舞蹈表演长学制专业为试点专业,推进艺术职业教育本科试点项目建设,实现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到2023年,建成1-2个市级高水平专业群。
——加强课程建设,发挥育人主阵地作用。加强课程教学标准建设,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贯彻落实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重庆市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标准、重庆市课程质量评估标准等标准内容和要求,以优质课程、高水平课程质量认证为抓手,采用达成度评价等理念推动全校进行课程标准制(修)订,建立健全课程标准体系。优化学校课程体系结构,构建具有文艺特色风格的美育校本课程体系,建立“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管理机制,科学设计课程目标体系、内容结构体系和达成度评价体系。提升课程建设质量,依托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创建“双高”计划,建立完善课程改革及资源建设制度,推动一流课程、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课堂革命”典型案例等项目申报,充分发挥课程项目在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中的支撑作用。
——加强职教研究,构建教科研创体系。以职教学习坊为载体,构建职教研究体系。聚焦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产教融合、现代治理能力提升等重大研究主题,以职教学习坊为载体构建学习研究型组织,推动建设2-3个新型校级智库,推出艺术职业教育等相关领域的标准体系研制、评价体系重塑、质量监管体系构建等制度标准建设,初步建立具有艺术职业教育特色的话语体系、政策体系和实践体系,提升学院在全国艺术职业院校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以产业发展中心为平台,打造艺术创作高地。建立健全艺术创作支持服务体系设计,形成艺术创作结构化团队3-4支,打造1-2台精品剧目、节目,完成公演20-30场次,提升学校艺术创作影响力。
——推进育训结合,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推进“1+X”证书试点,建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站点,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提高行业企业认可度,服务学生成长和高质量就业。优化基于“1+X”证书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接“X”证书等级内容标准,积极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实施课证融通,加强学分银行建设,建立学习成果累积互认与转换机制。以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学校的培训平台为依托,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广泛实施开展文化旅游类、非遗设计类职工培训,分别培育2个左右市级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和继续教育基地,力争入选1个全国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和继续教育基地。借助行业资源着力继续教育线上资源平台搭建,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力争入选5门左右全国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不断完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构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以龙华社区“社区市民学校”三年推进计划、文旅类老年艺术大学计划、社区幼儿教育示范基地、社区巴渝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教育示范基地等为依托,面向社会成员在学前教育、巴渝民族表演、艺术设计等领域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力争入选1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和老年大学示范校,满足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和大众终身学习需要。
专栏5.双高创建行动计划重点任务
——加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推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高水平专业群1个,艺术设计高水平专业群1个,表演艺术高水平专业群1个,力争建设1-2 个市级高水平专业群。 ——促进优质专业建设:以认证理念推进艺术教育、音乐表演、舞蹈表演等专业课程自评自建,不低于4个专业和6门课程通过市级质量认证,不低于2个师范教育类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 ——加强专业贯通培养设计:开展音乐表演、舞蹈表演等2个及以上长学制专业试点,力争获得取艺术职业教育本科试点项目建设。 ——建设一流课程:持续培育校级优质、高水平课程,推动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和课程教学质量,建立国家级一流课程2 门,市级15 门,建设完成30门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以舞蹈与戏剧类、音乐类、设计类、教育类和文旅类等5个专业为方向,着力开展“1+X”证书制度建设,力争入选2 个市级1+X 证书制度试点专业。 ——培育校级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和继续教育基地:培育2个校级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和继续教育基地,力争入选1个全国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和继续教育基地。 ——建设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和老年大学示范校:力争入选1个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和老年大学示范校。 |
——创新师德教育路径。创新师德教育路径,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深化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励、惩处六大制度。将师德师风教育作为入职培训及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和名师、学院高层次人才培育的重要内容和第一评价标准,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将教师师德正面和负面清单纳入师德档案,深入挖掘校内涌现出来的德艺双馨的师德师风先进典型,重艺大讲堂定期邀请高校师德典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开展专题讲座。每年开展院系两级评选“师德标兵(先进个人)”、“三全育人”、“教书育人”等先进典型。
——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建立教师发展中心,遵循教师成长规律,构建集“教师职前职后培训、资格认定、行业实践、技能提升、双师认定”五位于一体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构建教师成长教育培训体系,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行业实践轮训制度;严把教师资格准入门槛,严格实行“1+1+1+N”动态考核机制,即高校教师岗位培训考核1次,全校新入职教师培养期满考核1次,全校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院系两级开展考核1次,常态开展课堂教学质量监测和考核工作;注重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与优质企业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企业教师流动工作站”,加强教师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培育一批课证融合的专业教师;依托市级“双千双师”交流计划,探索艺术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分批次、分层次开展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实施文化艺术类特色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推动高校教师和行业企业高技能技艺人才和学校教师双向流动,培养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构建梯队引育平台。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育和激励资金管理相关制度,建立校级高层次人才标准,引培业内认可、业绩突出的行业名家大师、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重点培育一批青年骨干教师、优秀研究生。出台学校师资培养平台管理制度,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同步建立教师行业(企业)实践流动站、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学名师工作室等平台,建立行企高技能技艺人才、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和骨干教师互聘共培常态运行机制。到2025年,培育市级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1-2个,入选市级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1-2个;引育公共文化服务专业群、艺术设计专业群和表演艺术专业群等所需高层次人才30-50人,力争在“重庆英才计划”和“巴渝学者”计划有突破。
——打造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按六大专业群规划建设体系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培育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艺术设计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巴渝民族民间舞蹈旅游演艺创编团队、巴渝民歌旅游演艺协同创新团队等四个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型团队。到2025年,力争入选1-2个市级教学创新团队和1-2个市级“黄大年”教学创新团队。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破除“五唯”的顽瘴痼疾,制定适应校本特色的师资准入和发展标准。深化实施职称评聘改革,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审体系;优化岗位聘用,实现岗位设置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和高级岗位设置差异化管理,激发队伍活力;深入实施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优劳优酬为重点的薪酬制度改革,推进落实高层次人才激励性报酬单列管理制度,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绩效薪酬分配激励机制。
专栏6. 双师双能建设计划重点任务
——创新师德教育路径:将教师师德正面和负面清单纳入师德档案。深入挖掘校内涌现出来的德艺双馨的师德师风先进典型,重艺大讲堂定期邀请高校师德典型、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开展不少于5期专题讲座。每年至少开展1-2次院系两级“师德标兵(先进个人)”、“三全育人”、“教书育人”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 ——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构建集“教师职前职后培训、资格认定、行业实践、技能提升、双师认定”五位于一体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完善《职后教育管理办法》《高校教师资格认定教学能力考核实施办法》《高校教师资格认定教学能力考核实施办法》《教师行业(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教学技能大赛激励管理办法》《1+X职业技能等级考评员培育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认定管理办法》和《校外兼职管理办法》等制度体系。 ——构建梯队引育平台:培育市级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1-2个,入选市级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1-2个,入选市级教学名师(专家)、中青年骨干教师、教育育人楷模等人才称号1-2人;引育公共文化服务专业群、艺术设计专业群和表演艺术专业群等所需副高及以上职称高层次人才30-50人,力争在“重庆英才计划”和“巴渝学者”计划部分教育领域人选有所突破。 ——打造高水平专业教学创新团队:力争入选1-2个市级教学创新团队和1-2个市级“黄大年”教学创新团队。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完善《高校教师系列职称管理办法》《高校教师系列职称高、中初级职称评审条件》《高校教师系列职称评审条件认定标准》《学院岗位设置与聘任管理办法》《学院绩效、薪酬分配和管理办法》《学院绩效、薪酬评价实施方案》《学院高层次人才绩效管理办法》《代表性成果评定细则》。 |
——提升学校美育工作水平。成立学校美育工作委员会和美育研究中心,健全完善美育作为人才培养质量重要评价标准。立足优势特色,用好美育课程第一课堂、校内实践第二课堂,拓展社会实践、校企协同育人第三课堂,开发国际合作与交流线上线下第四课堂,发挥校园场馆美育功能,用好重艺文化育人平台,协同推进美育工作发展,力争入选全市职业院校学生美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
——搭建职教美育服务平台。主动对标“一区两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战略,服务中高职学校美育教育,牵头成立成渝双城经济圈艺术教育联盟、全市职业学校美育服务平台,与四川音乐学院、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等高校或重庆文旅(广电)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开展校地、校校、校馆、校企合作,开展艺术普及教育(含知识普及、欣赏普及、技能普及、活动普及)、职教美育论坛、职教美育成果展示、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承办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技能竞赛、中外人文交流项目,打造“一校一美育一特色”品牌,提升重庆职教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适应性。到2025年,力争建设成为全国美育教育示范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开发职教美育相关标准。用好学校艺术职业教育资源及美育教育基础积淀,开发职教美育课程、师资、教材、评价标准,制定《重庆职业学校美育课程标准》《重庆职业学校美育师资标准》,定制《艺术基础知识课程包》《艺术基本技能课程包》《艺术审美体验课程包》和《艺术专项特长课程包》美育课程包,推进职教美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探索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学分制管理办法,探索将学校人文素质通识课程纳入重庆各职业学校通识课程和专业艺术课程、美育素养课程纳入美育选修课程,开发音乐、舞蹈、美术、非遗公共美育课程教材,到2025年入选“十四五”职业学校美育规划教材1-2部,学校美育工作在课程开发、资源共享、标准建设、品牌推广上成为西部职教美育的示范。
——做强做大全民艺术普及。依托文化和旅游部授予的全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培训基地等五个金字招牌,培训各级各类文化人才不少于10000人次,每年开展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类专业师资培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不少于2期。依托重庆市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形成考级全覆盖的青少年艺术普及教育体系,开展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公益行动,艺术培训和艺术考级惠及人数不少于5万人。发挥专业优势,建立非遗工作坊1-2个,建设巴渝民族民间音乐、巴渝舞蹈等全民艺术普及线上慕课不少于5门。建立联盟机制,城乡结对发展、“手拉手”项目共建,定期开展文艺演出下乡,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专栏7. 全民美育服务计划重点任务
——夯实学校美育工作基础:成立学校美育工作委员会和美育研究中心,健全完善美育作为人才培养质量重要评价标准,力争入选全市职业院校学生美育评价改革试点。 ——搭建职教美育服务平台:牵头成立成渝双城经济圈艺术教育联盟、全市职业学校美育服务平台,打造“一校一美育一特色”品牌,力争建设成为全国美育教育示范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开发职教美育相关标准:开发职教美育课程、师资、教材、评价标准,推进职教美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探索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学分制管理办法,开发音乐、舞蹈、美术、非遗公共美育课程教材,入选“十四五”职业学校美育规划教材1-2部。 ——做强做大全民艺术普及:培训各级各类文化人才不少于10000人次,每年开展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类专业师资培训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不少于2期,艺术培训和艺术考级惠及人数不少于5万人,建设巴渝民族民间音乐、巴渝舞蹈等全民艺术普及线上慕课不少于5门。 |
——加强“双师型”教师能力建设。以制度建设为着力点,依托“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项目和教学能力比赛,推进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计划,提高教师课程育人能力,探索构建“能力本位”“一线本位”的教师培养机制。
——大力推进校企“双元”教材开发新型态教材。建立国家级、市级、校级等三级规划教材编写机制,完善教材管理办法,依托产业结构特点、技术技能发展趋势,将职业教育教材专家、一线教师、高技能人才、行业企业技术人员等不同类型人员纳入教材编写团队,推动组建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统领,探索“AR+教材”“互联网+资源”等教材编写模式和手段,重点开发一批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智能云教材、融媒体教材,编写校本特色教材。到2025年,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群规划建设校本特色教材4本、5-10门校企双元开发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艺术设计专业群规划打造2门以上市级以上校企双元开发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大力推动课堂革命。以信息化变革为中心,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信息化+”等教学组织形态,积极探索基于“VR”“具身认知”、“信息交互”等新型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探索“行动导向”教学、项(剧)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以重庆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从教案到学案:基于学习者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探索》为契机,展开课堂革命,推动培育一批具有文艺特色的“课堂革命”典型案例,培育1-2项市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建立校级技能竞赛制度,积极承办市级以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推进“赛教融合”,打造技能技艺赛事高地。
专栏8.“三教”改革攻坚行动重点任务
——开发校企双元合作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围绕艺术教育、音乐表演、艺术设计、文化旅游等领域方向,开发12门校企“双元”合作教材,打造不低于2门市级以上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推动职业教育“课堂革命”:推动建设15个音乐类、舞蹈类、设计类等具有文艺特色的“课堂革命”典型案例,培育市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2项。 ——打造技能技艺赛事高地:建立校级技能竞赛制度,承办市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项,教师获国家级微课大赛、国家级教学能力比赛2项、市级10项。 |
——探索构建中国特色艺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体系。牵头筹建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通过研制产教对接谱系图,遴选专家搭建智库平台,发起产教融合论坛;落实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任务(项目),搭建产教融合成果转化与推广平台,聚合产教资源,构建产教协同育人体系。
——构建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完善学校牵头组建的“重庆文旅(广电)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以职教集团为载体,努力建成校企合作模式下共享资源平台,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着力构建文旅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校企共建高水平专业(群)行动计划、校企协同建设“双基地”,依托“双千双师”交流计划开展“双师”培养,推进“1+X”证书制度,打造赛事交流和成果转化平台。推进完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在促进学生就业、推动产学研融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传承非遗文化上发挥作用,促进校企合作运行顺畅、协同育人成效凸显,争创市级产教融合示范性职教集团。
——打造校地合作品牌。深化两江新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创建校地合作项目。推进新区“十四五”文化规划发展,公共文化“一街一品”项目建设,全民艺术普及品牌打造,社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才交流机制建立、平台搭建、特色活动开展推进校地合作走向深入。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引企入校,校企协同建设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投入不低于500万元建立“校中厂”“厂中校”,打造“文创产品研发生产性实训基地”,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文创产品、艺术衍生品“作品—产品—商品”的转换,打造文化创意品牌;投入不低于300万元,推动市级示范性智慧空间艺术设计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产品艺术设计产教协同创新中心,探索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改革。
专栏9.产教融合创新行动重点任务
——筹建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搭建产教融合成果转化与推广平台,促进产教协同育人体系构建,开发校企合作各级标准。 ——创建市级示范性职教集团:搭建行业资源聚合平台,拓展重庆文旅(广电)职教集团建设,推进产教协同机制,对标示范性职教集团加强建设。 ——打造校地合作品牌:推进新区“十四五”期间文化规划发展、“一街一品”项目实施,创新新区公共文化空间等深化两江新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创建,打造校地合作品牌。 ——建成产品艺术设计产教协同创新中心:校企协同投入不低于800万元,推动艺术设计类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建成产品艺术设计产教协同创新中心,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文化创意品牌。 |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体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深化特色化办学理念,以学校章程为核心,形成“1+N”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即1个根本制度(章程),党建、教学、科研、教辅等N个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强化依法治校理念,健全法务工作机制,创新法治理念宣传形式;强化学术治理理念,推动学术组织的监督管理,健全学术规范和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强化民主管理理念,建立校本管理机制,提升教代会、学代会、团代会的民主参与功能;强化多元治理理念,创新多元主体治理模式,探索建立由行业、企业等多方代表参与学校事务决策、监督的董事会制度和理事会制度。
——深化学校综合改革。聚焦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力争研究课题立项2-3项,试点项目立项1-2项。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探索以群建院的二级柔性管理体制,推进二级院系整合、重组,调整设置公共文化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扩大二级院系办学自主权,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再造跨专业教学组织,提供“三教改革”攻坚行动组织保障。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人事管理制度,探索完善绩效薪酬分配和考核制度。——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并实施《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2021-2023)》,以“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运行为总揽,建立“五纵五横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的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机制。以学前与艺术教育系为试点,基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5个横向层面,以考核激励机制和现代质量文化为两大动力引擎,健全目标链、标准链、制度链,建成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和监督控制5个纵向系统。发挥质量年报发布制度在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管理、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质量监管评价机制。
——构建科学有效评价体系。推进重庆市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校项目、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改革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着力做到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并举、改革协同推进。依托学校立项的2020年重庆市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高水平艺术高职院校评价体系研究》和《中国艺术职业教育质量监测年度报告》,健全学校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积极探索适应于艺术职业教育特性的评价体系。
——培植重艺特色校园文化。以“十大”育人体系构建为重要抓手,着力打造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打造重艺校园枇杷艺术节、咖啡艺术节等校园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功能。培育校园实践文化,以重艺工坊、重艺舞台等平台为载体,培育一批有影响力、有号召力、有感染力的优秀团建活动品牌,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标识。以师德师风建设、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积极组织师生活动,大力宣传教育推广,完善文化景观,丰富文化载体,营造浓厚和谐文化氛围。
专栏10. 治理能力提升行动重点任务
——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制定学校法治工作方案,健全法务工作机制,力争入选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 ——创建文明校园: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力争入选市级文明校园。 ——创建平安校园:扎实抓好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健全完善校园应急处置体系,力争入选市级平安校园。 ——立项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推动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改革,力争立项3个市级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 ——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试点:建设“五纵五横一平台”的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保证体系,入选市级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试点院校。 ——立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研究课题: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力争立项1-2个市级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立项2-3个市级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研究课题。 ——培植特色校园文化:打造重艺校园枇杷艺术节、重艺咖啡艺术节等校园文化品牌。立项1个市级高校“一校一品”十佳(优秀)团学工作品牌,立项3个市级高校“一校一品”团学工作品牌培育建设项目。 |
——加强硬件基础建设。建设高性能网络基础平台,完成中心机房迁建,建立重要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试点wifi6及5G网络建设,完善校园网用户身份识别系统,建成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网络防护体系。建设校本数据中心和信息化平台绩效考核管理系统,推进构建数据治理平台、数据治理服务、数据展现三大系统建设。
——提升信息服务效能。建设一体化的师生网上办事大厅服务平台,实现服务的个性定制、主动推送和智能推荐,推进认证一体化,建立跨平台业务流程引擎,实现全校业务流程互联互通。搭建教师职业发展服务平台和学生关爱平台,建设校园物联网能耗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分级分岗的全校门禁管理系统。
——打造智能教育场景。大力建设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室等智能教学应用场景,建设智慧排练厅以及云教学平台,全面推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增强实训教学效果。加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推进资源库开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一流课程建设、教学能力比赛、微课程等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立师生信息化素养培训体系和评价标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检测,完善新型教育服务监管制度。
专栏11.信息化建设2.0行动重点任务
——创建智慧校园示范校:探索智慧管理方式、智慧教学形式、智慧教研模式,推进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力争入选市级智慧校园示范校。 ——建设智能教学应用场景:建设校本数据中心和信息化平台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建设智慧排练厅以及云教学平台、艺术教育教学大数据中心和分析平台。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虚拟工厂(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市级虚拟工厂(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力争打造1个国家级智慧教室、3个市级智慧教室。 |
——引进境外优质资源。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加强海外社交平台建设,与英国、泰国等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高校落地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开展留学生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积极申报教育部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建一批人才培养、科研创作、人文交流等基地,谋划开展招收学历教育留学生计划。
——服务国际产能合作。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对接“一带一路”和东盟国家艺术类院校,实施“菁英交流计划”、“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境外培训计划”,探索建立教师工作坊,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关系,为师生国际化素质培养以及跨国升学就业等提供便利。主动服务“中国制造2025”产业领域,发挥艺术类高职院校专业和培养模式优势,培养国际艺术技能型人才。推进中泰联盟课程认证项目,共同开发课程,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构建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
——打造对外交流新品牌。参与制订职业教育国际标准,推进《校企合作指南》(ISO/PWI 44006)》国际标准研制工作,拓宽国际交流渠道。推动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促进学校优秀艺术作品传播与交流。联合举办“一带一路”巴渝文化艺术节,建立“鲁班工坊”,实施非遗研学专项计划,与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等机构谋划共建孔子文化学院、孔子设计课堂,打造职教教育的重艺品牌。继续实施“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传递巴渝故事。
专栏12. 服务国际产能合作行动重点任务
——推动国际合作办学:对接“一带一路”和东盟国家艺术类院校1-2所,探索建立艺术职业教育合作交流机制。推进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申报留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基地。实施“菁英交流计划”,开展留学生文化艺术交流活动1-2次。 ——开展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申报国家公派留学访问学者1-2名,实施“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境外培训计划”,选派一批专业带头人出国研修访学1-2批,选派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访学1-2批。对接国外艺术类院校1-2所探索建立教师工作坊,邀请国外艺术类院校专家来校开展教学交流活动1-2次,组织师生参加国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1-2次。 ——参与国际标准研制和课程开发:参与《校企合作指南》(Guidelines for university-business collaboration)(ISO/PWI 44006)》国际标准研制工作,推进中泰联盟课程认证项目,共同开发课程。 ——打造国际交流活动载体:推动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联合举办“一带一路”巴渝文化艺术节,建立“鲁班工坊”,实施非遗研学专项计划,共建孔子文化学院、孔子设计课堂,实施“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 |
强化学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全面落实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重要作用。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加强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强化二级部门党组织政治把关。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持党委对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主体责任,强化纪委监督执纪问责职能,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学校“十四五”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争取资源配置,健全重大项目经费筹措和政府保障、引导机制,探索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学校建设,加大继续教育、产业发展、文旅演艺等社会服务力度,争取国家及市级各类专项资金支持,确保资金来源稳定和债务安全可控。稳步推进扩招扩容,适度增大办学体量,建立专项经费保障机制,探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推进教育教学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提高经费物资使用效益。
全方位推进学校教学、管理、保障等制度创新,加强学校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助推学校软、硬实力不断提档升级。坚持问题导向,从学校发展、师生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学校教育评价关键、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类型评价改革,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以“治理为基、内涵为要、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基本遵循,坚持党委统揽、统分结合、目标牵引、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明确主体责任、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强化职责分工,按本规划重点任务制定专项规划或子规划,落实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举措等。建立规划执行监测机制,建立健全规划执行评估机制,强化评估结果的运用,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附件2
序号 | 分类 | 主要内容 | 单位 | 2020年 | 2025年 | 指标属性 |
1 | 党建“双领”工程 | 市级党建“双创”培育单位 | 个 | 1 | 2-3 | 约束性 |
2 | 国家级党建“双创”培育单位 | 个 | —— | 1 | 预期性 | |
3 | 基层党建典型案例 | 项 | —— | 3-5 | 约束性 | |
4 | 市级党建带团建群建先进组织及个人 | 个 | 1 | 5 | 约束性 | |
5 | 国家级党建与思政改革创新研究项目 | 个 | —— | 1 | 预期性 | |
6 | 市级党建与思政改革创新研究项目 | 个 | —— | 3 | 约束性 | |
7 | 红色基因工程 | 课程思政“五个一”建设工程 | 项 | —— | 25 | 预期性 |
8 | 思政教师红色研修基地 | 个 | —— | 1 | 约束性 | |
9 | 市级思政课程教学案例资源库 | 个 | —— | 1 | 约束性 | |
10 | 三全育人工程 | 市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校、试点院系和精品项目 | 个 | —— | 1-2 | 约束性 |
11 | 扩容提质工程 | 满足职教本科专业试点办学基本条件 | - | —— | 约束性 | |
12 | 双高创建行动计划 | 市级高水平专业群 | 个 | —— | 1-2 | 约束性 |
13 | 优质专业市级质量认证 | 个 | —— | 4 | 预期性 | |
14 | 优质课程市级质量认证 | 门 | 1 | 6 | 预期性 | |
15 | 长学制专业试点 | 个 | —— | 2 | 约束性 | |
16 | 国家级一流课程 | 门 | —— | 2 | 预期性 | |
17 | 市级一流课程 | 门 | 15 | 约束性 | ||
18 | 市级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门 | 30 | 预期性 | ||
19 | 市级1+X证书制度试点 | 个 | —— | 2 | 约束性 | |
20 | 国家级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和继续教育基地 | 个 | —— | 1 | 预期性 | |
21 | 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和老年大学示范校 | 个 | —— | 1 | 预期性 | |
22 | 双师双能建设计划 | 市级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 | 个 | —— | 1-2 | 约束性 |
23 | 市级教学名师(专家)、中青年骨干教师、教育育人楷模 | 个 | —— | 1-2 | 约束性 | |
24 | 市级教学创新团队、“黄大年”教学创新团队 | 个 | —— | 1-2 | 约束性 | |
25 | 全民美育服务计划 | “十四五”职业学校美育规划教材 | 部 | —— | 1-2 | 预期性 |
26 | 巴渝民族民间音乐、巴渝舞蹈等全民艺术普及线上慕课 | 门 | 3 | 5 | 约束性 | |
27 | 三教改革攻坚行动 | 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教学创新团队 | 个 | —— | 1 | 预期性 |
28 | 市级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 | 个 | —— | 1 | 约束性 | |
29 | 校企“双元”合作教材 | 门 | —— | 12 | 约束性 | |
30 | 市级以上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 门 | —— | 2 | 约束性 | |
31 | 市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 项 | —— | 1-2 | 约束性 | |
32 | 国家级微课大赛、教学能力比赛 | 项 | —— | 2 | 预期性 | |
33 | 市级微课大赛、教学能力比赛 | 项 | 10 | 约束性 | ||
34 | 产教融合创新行动 | 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 | - | —— | 约束性 | |
35 | 市级示范性职教集团 | 个 | —— | 1 | 预期性 | |
36 | 产品艺术设计产教协同创新中心 | 个 | —— | 1 | 约束性 | |
38 | 治理能力提升行动 | 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 | 个 | —— | 1 | 预期性 |
39 | 市级文明校园 | 个 | —— | 1 | 约束性 | |
40 | 市级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 | 个 | —— | 3 | 约束性 | |
41 | 市级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 个 | —— | 1-2 | 约束性 | |
42 | 市级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研究课题 | 个 | —— | 1-2 | 约束性 | |
43 | 市级高校“一校一品”十佳(优秀)团学工作品牌 | 个 | —— | 1 | 约束性 | |
44 | 市级高校“一校一品”团学工作品牌培育建设项目 | 个 | 3 | 约束性 | ||
45 | 信息化建设2.0行动 | 市级智慧校园示范校 | 个 | —— | 1 | 预期性 |
46 | 国家级虚拟工厂(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智慧教室 | 个 | —— | 1-2 | 预期性 | |
47 | 市级虚拟工厂(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智慧教室 | 个 | —— | 1-4 | 预期性 | |
48 | 服务国际产能合作行动 | 教育部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 个 | —— | 1 | 约束性 |
49 | 建立国外艺术类院校教师工作坊 | 所 | —— | 1-2 | 预期性 | |
50 | 中泰联盟课程认证项目 | 个 | —— | 预期性 |
招生热线
023-62335657/62335667
023-62333136/62335791/62335559
邮编:400067
电话:(023)62335597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尚文大道887号
2020 © 6165cc金沙总站(中国·VIP认证)检测中心·BinG百科 版权所有 渝ICP备15000484号-1渝公网安备 50011302000993号
7*24小时全国免费热线:400-0560-111